孕妇贫血在我国的发生率高达30%,是妊娠期女性常见症状之一。贫血的常见症状有头晕眼花、手脚冰凉、脸色苍白、易感疲劳,偶现呼吸急促困难胸闷等症状。
孕期贫血分病理性贫血和生理性贫血。
生理性贫血,是由于孕妇体内血容量增加,而其中的血浆增加幅度超过了白细胞,造成血液稀释,血红蛋白相对下降。如孕妇的血红红蛋白不低于100g/L,这种贫血无需特殊治疗,适当加强营养,产后自动恢复正常。
病理性的贫血有很多类型,较为常见是缺铁性贫血,一般从孕20周-24周开始发生。孕后除了母体对于铁有大量需求,胎儿和胎盘的发育都需要大量血液,以至于铁的需求量是日常的两倍多,加上孕期胃酸减少影响吸收食物中的铁元素。这些问题综合导致了孕期缺铁性贫血的高发。
针对孕期缺铁性贫血,孕妇需要调节饮食,加强营养,多吃红肉、鸡蛋、猪肝内脏类食物。按照医嘱补充铁剂,铁剂不可与茶饮或牛奶同食会影响吸收效果。
还有一种病理性贫血,是由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,常称之为妊娠贫血,全称妊娠合并巨幼红细胞性贫血,全球发病率高达50%,属高危妊娠范畴,严重影响孕妇和胎儿的身心健康。
妊娠贫血多发于孕晚期,常见于30岁左右的孕妇,起病急,多为中度或重度贫血。除一般贫血症状外,低热、脾肿大、表情淡漠也是常见征兆。
针对妊娠贫血,叶酸缺乏的孕妈可按照医嘱每日口服叶酸。如果维生素B12缺乏则需要肌注。如果出现血容量不足,可能会要求输血,以此保证孕妇和胎儿身体健康。
孕期出现的贫血问题大多都源于怀孕妈妈体内营养的缺失,孕期各个阶段胎儿对营养的需求多变,所以准妈妈们在孕前的营养储备及孕期的营养摄入极为重要,不可偏食挑食,饮食多样化,均衡各大营养元素,以保障各阶段母体与胎儿的营养需求。
本文内容多来自网络,仅供参考,具体请询问专家或医生。